新能源汽车行业观察(一):电动汽车告别补贴时代 车企又该何去何从

发布日期:2019.07.09     浏览次数:314

    据EV Sales网站公布的全球电动小汽车销量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全球电动小汽车销量达到2,018,247辆,同时电动汽车在全球汽车市场占比份额达到2.2%,同比增长64%。




    从品牌看,特斯拉以24.5万辆的成绩获得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冠军,比亚迪以22.6万辆的成绩获得亚军,季军则是北汽新能源。而在排名前二十的汽车品牌中,中国品牌江淮以49,883辆的成绩获得第13名,江铃以49,312辆的成绩获得第15名,东风则排在第18名。



    研究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预测,预计全球电动乘用车销量将从2018年的200万辆上升至2030年的2800万辆,而这一数字将在到2040年进一步增长至5600万辆。与此同时,传统能源乘用车销量将从2018年的8500万辆左右降至2040年的4200万辆。电动汽车近年来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时期,但电动汽车并不是什么新发明。

电动汽车在全球历史上经历过三个发展期

    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是电动汽车的黄金时期。和19世纪末的内燃动力汽车相比,电动车除了车速略低,在其他方面的优点很多,比如车辆启动方便安全(当时汽车没有启动电机,需要一个壮汉用摇把启动发动机,受伤的危险很大,女人独自开车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电动机工作时没有噪音、发动机的震动和难闻的汽油味。而且,直流电动机低转速时大扭矩输出特性使它用作汽车动力时不需要复杂的传动系统且操作简便,因而电动汽车也成为了当时汽车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在世纪之交的1900年,美国汽车市场中销售的机动车中40%为蒸汽动力车,电动车销售了33,842辆占了市场份额的38%,汽油动力的汽车的市场份额只有22%。但随后,内燃机技术的不断完善,性能提高,制造成本不断下降。再上石油开采技术和加工技术的改善,汽油的价格大幅度下滑。采用内燃发动机的汽车体现出对于电动车的优势……电动汽车却没有技术上的突破很快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1930年左右电动车基本上就完全退出了欧美市场。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战争引发石油危机的大背景下,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福特汽车公司分别研发了新型电动汽车。雪铁龙、标致则将现有车型改装成小型电动汽车。以此为契机,全球掀起了电动车热潮。但由于很多关键技术问题没有解决(充电和车辆续航里程),当时出现的所有电动汽车都昙花一现,没有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锂电池技术的进步,成本的降低,电动车的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最终实现了特斯拉、日产等量产的电动汽车。

我国电动汽车市场格局


    2009后,我国开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主要是电动汽车产业。2009年至2014年,车企纷纷开始将目光投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发;


    2015年至2020年的“补贴时代”,政策刺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高速增长,同时依靠补贴退坡、标准趋严等手段推动技术进步;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受经济下行、消费收缩的影响,今年1至3月我国汽车产销633.57万辆和637.24万辆,同比下降9.81%和11.32%,延续了2018年汽车产业的下降趋势。但我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规模已经从2009年的不到一万辆,发展到2018年的125.6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中国汽车市场,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长期处于40%-45%的区间,国外品牌则长期占据着近六成的市场。但新能源汽车市场结构却大相径庭,由于合资企业的集体缺席,吉利、比亚迪、江淮、北汽新能源、广汽新能源、奇瑞、上汽乘用车、小鹏、合众新能源、威马、新特、零跑等中国品牌快速成长,占据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九成的市场份额。2018年乘用车销量前五的车企中只有吉利一家自主品牌,但新能源汽车销量前五的全部是自主品牌。

    随着2019年补贴新政的出台,电动汽车“补贴时代”逐渐进入尾声。2020年之后,补贴完全退出,进入完全市场化竞争阶段。同时,伴随着大众、丰田等跨国汽车开始在华推出一大批电动车,以及特斯拉国产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电动汽车开始迎来激烈的市场化竞争。



    对于蓄电池的新能源电动车发展,不少业内人士是持保留态度的;例如汽车历史学家叶宏认为这种新能源车在中国可以普及和推广,从国家层面来说,能提升煤电的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空气污染。但是,和100年前的电动车比,今天的新能源蓄电池电动车在技术上并没有颠覆性的突破和进步,这是“电”本身天生的缺点所决定的,蓄电池电动车并不会完全替代普通燃油车。不过,对于家里有多辆车的高端用户来说,新能源电动车尤其高端新能源电动车是一个不错的补充和选择,这也是一些新兴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瞄准高端消费群体的原因。


参考资料:

叶宏《一百多年“新”能源汽车的辛酸史》